腹針療法簡介

| 09-04-2015

《腹針療法簡介》

博愛醫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教研中心(沙田)  郭元琦 顧問醫師


           腹針療法乃內地學者薄智雲教授經過多年潛心研究而形成的一種微針療法,其特點是安全、無痛和速效。

原理

           腹針理論主要基於神闕(即肚臍)布氣調控系統和腹部全息系統兩個方面。

           神闕系統形成於先天胚胎時期,具有向四周及全身輸布氣血的功能。中醫認為神闕是人體全身交匯之中心,乃生氣所系,亦是血脈之蒂,精、神、氣血往來之要,與衝任二脈關係密切,內通五臟而關係於腎。

           另外,腹部分佈著與人體結構密切對應的全息系統。人體腹部的全息影像就像一隻伏下的神龜。其穴位多分佈在精、氣、血比較旺盛的任脈、衝脈、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等。因此,只要針刺腹部特定穴位就能治療人體氣血相關疾病、臟腑病以及相應部位的病症。


腹部全息系統

操作手法

腹針手法與傳統手法不同,不求“氣至病所”而只要“刺至病所”,因此操作手法講求輕巧,這也是腹針不痛之因。同時腹針理論認為,腹部經脈是多層次的立體結構,一般調臟腑使用深刺、調經絡中刺、調理肢體局部即淺刺,這也是腹針操作複雜之處。另外腹針操作要求按「候氣」、「行氣」、「催氣」三個步驟順序進行,這又是腹針取效之關鍵所在。

雖然深刺調臟腑,但其深度只達脂肪層下的筋膜層,因此腹針是安全的。

適應症

從大量的臨床報導和筆者個人體會來看,腹針主要適合於軀體痛類疾症,如頸、腰腿痛等。對於治療眩暈症狀的效果也很明顯。至於慢性病,腹針亦可作為中醫協同治療手段。

禁忌症

腹針雖安全,但並非無所禁忌。一般急腹症、肝脾腫大引起的腹部靜脈曲張、腹腔內腫瘤並廣泛轉移、婦女懷孕後期,以及長期病患而體質極度虛弱者應避免用腹針,因此,操作前切不可忘記中醫的“望、聞、問、切”。

腹針神龜圖以及部份循行組絡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治療的醫據。
如需獲得健康方面的幫助,請諮詢中醫師及醫護人員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