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流感病病因的認識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征特點包括:起病急、高熱、頭痛、乏力、身體疼痛等。主要通過接觸及空氣飛沫傳播,發病有明顯季節性,變異性強,在全球範圍出現多次暴發流行,是全球公共衛生最大挑戰之一。

由於方法論上的不同,中醫理論並無「流感」之敘述,但對於這種疾病的認識在病因上有相似之處。

早在春秋戰國,中醫已經注意到「疫」這種橫行肆虐的致病因素。《素問·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載則更為具體:「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到滅門,延至外人。」

到了明朝末,著名溫病醫家吳又可,在《溫疫論》序首句即提出「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明確指出它的致病因素是一種「異氣」。《溫疫論》:「邪之所着,有天受,有傳染。」指出邪氣所着(傳播)有天受和傳染兩種。天受指空氣傳染;傳染指直接接觸感染。吳氏又將「異氣」稱之為「戾氣」、「癘氣」,「癘」指致病力強,傳染性高,「戾」指暴戾,並且從病因上提出「戾氣學說」。因此,可以說《溫疫論》中對「瘟疫」的認識,與流行性感冒非常相似。

時至清代,諸多溫病大家如葉天士、王孟英和吳鞠通等見各有發揮,逐漸發展出理論完善的溫病學體系,尤其對外感熱病見解精闢,其理、法、方、藥齊備,如《溫病條辨》之「銀翹」、「桑菊」和「三仁」之類,沿用至今,療效突出。


網絡圖片

孫嘉賢 中醫師
仁愛堂 - 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東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