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痛風病與「濕邪」的關係》
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教研中心(仁濟) 陳偉教授
西醫認為「痛風病」是長期體內嘌呤類物質代謝障礙、尿酸過多而導致的代謝性疾病。有的人只是化驗檢查尿酸高,但沒有什麼症狀,西醫稱“高尿酸血症”。而當尿酸在血液中濃度過高,形成尿酸鹽結晶,沉積於關節,就會發生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發作迅速,白天還是好好的,夜間突然發生關節炎;首次發病部位往往是一側的大拇腳趾,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疼痛劇烈,常伴有疲乏、全身發熱、口乾口苦、小便偏黃或渾濁等症狀,這些都是濕熱蘊盛的表現。中醫稱為「痺證」,和我們平時所說的「關節炎」、「風濕」相類似。
中醫認為「痛風病」的發生與體內的「濕邪」關係最為密切。一般來說,患痛風的病人都比較肥胖,這類人大都痰濕較重,如果平日喜食醇酒厚味,辛辣肥甘,或過食生冷等,導致脾胃受傷,而脾主濕,體內的濕主要靠脾來運化;脾虛則濕滯,體內濕濁偏盛,壅滯而不化,再加上熬夜勞累,外感、精神刺激等因素,使得體內鬱積了熱邪,濕熱相合而下注,引起關節、肌肉、經絡的氣血阻滯,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就容易引起痛風。
痛風病的成因
因此,中醫治療痛風時,以祛濕為主,常用清熱祛濕、通絡止痛;或健脾祛濕、淡滲利濕等治法。具體的治療方法,則要通過四診合參,辨證論治,才會有效。
此外,患者應注意控制食用高嘌呤類的食物,如動物內臟、魚蝦海味、豆製品等,宜戒酒,避免吹風受寒及過度勞累。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治療的醫據。
如需獲得健康方面的幫助,請諮詢中醫師及醫護人員的專業意見。